7月4日,由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报记者组成的采访调研团来我市,实地采访了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控中心和市第二实验小学,重点关注我市借鉴武汉市全国青少年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成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教卫协同、公益保障”的工作格局。
政府主导 教卫协同
2018年,省教育厅调研评审后,将咸宁市推荐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
2018年8月9日至今,市政府将学生视力健康纳入民生工程,借鉴教育部“武汉市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有益经验,相继印发保护学生视力健康的多份文件通知,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工作管理,将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工作纳入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教卫协同、公益保障”的组织保障机制。
设立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公益服务项目,成立咸宁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控中心公益性专业机构作为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的实施主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了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
建立了以学校为主阵地,市、县、校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构建了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动态管理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坚持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的分级考评制度,落实市、县、校逐级考核考评,进行排名公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通过强化教育、卫生、健康三位一体的政策组合,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同向发力,精准施策,有效防控,不断优化全市中小学生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公益服务。
三方共管 群防群控
以加强家长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行为为目标导向,成立“市近视防控宣讲团”,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积极营造整体社会氛围。
为新生家长发放《视力健康管理家长手册》,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普及知识,掌握方法。针对一年级新生发放握笔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培养端正的读写坐姿。录制《光明的未来》防近视歌曲在全市播放,营造视力健康社会生态。
在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统筹组织下,各校利用节假日督导学生及家长参加“视力健康教育社会实践行”活动,通过举办视力健康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掌握保护孩子视力健康的科学方法,促进了家庭对孩子视力健康的监管,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学生和家长由被动防控近视转变为积极参与视力健康管理,家长参与率达98%以上。截至5月31日,我市30多万名学生及家长参加“实践行”活动,举办视力健康专题讲座900余场次。
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队伍的培训。从政策角度出发,对分管领导、校长进行培训,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考评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保健老师、班主任进行培训,指导学校运用全市统一的学生视力健康智慧化管理平台开展学生视力健康监测、监管,推进全市学生近视防控工作落实到班级、学生与家庭,形成工作常态;从健康知识角度出发,对学生视保员进行培训,提高了学生视保员近视防控知识与技能,能配合班主任落实班级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日常工作,通过开展同伴教育,带动班级学生养成良好用眼行为习惯。截至5月31日,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260场,各校分管校长、班主任、保健老师、学生视保员等2万余人次参加培训,建立了各校群防群控工作队伍。
为加快中小学校视力健康管理标准化建设,市教育局在高质高效完成全市部分学校教室光源改造升级工作的同时,在市实验小学、市第二实验小学、何功伟中学、汀泗中学、横沟中学、马桥小学开展了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校长工作室建设工作。市视防中心通过对学校保健老师开展培训,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落实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的健康教育、监测、监控、监管工作,校长工作室实现了学校自我开展近视防控工作中的管理、教育、自测自检三大功能,达到了教育部规定学校每学年开展4次视力监测的工作要求。
目前,我市以学校为平台,建立起以市视防中心为技术指导,学校校长负责组织考核,校保健老师、班主任负责具体实施,班级学生视保员与学生家长协助配合的市视防中心、学校、家庭三方共管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工作队伍。构建视力健康管理群体、个体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健全学生视力健康档案,形成动态、有效的电子信息库,对所有学生实施全过程跟踪管控,并进行综合性的数据动态分析,以确保各工作环节的良性循环运行,推进学校、家庭、市视防中心“三方共管”,持续维护好学生的视力健康。
风险监测 关口前移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我市始终坚持近视防控战略前移,及时开展风险监测,对儿童青少年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对健康、亚健康、不健康三类人群实施视觉行为管控。
视觉环境监测:组建专项工作队,依照国家相关标准与要求对各学校教室视觉环境进行抽样检测与评估,包括教室的采光、照明状况、黑板及课桌椅设施、窗地比等。截至5月31日,完成157所学校的视觉环境监测,形成评估报告,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学校提出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
视觉行为监测:采用家庭问卷调查和学校现场抽样调查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视觉行为习惯进行监测与评估,包括握笔、读写姿势等用眼卫生习惯、眼保健操达标率、阳光体育运动、户外活动时间等,监测结果及时形成监测评估报告,反馈给学校及教育局。截至5月31日,共完成21万余名学生视觉行为抽样调查,对存在不良视觉行为的学生,及时通过家校沟通渠道(QQ群、微信群等)联合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体和个体干预指导。
视力健康状况监测:运用智能化监测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全市学生视力健康监测、建档、风险预警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建立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57万余份,定期出具全市各县、校、班级学生个人的分析报告,实施分级风险预警,指导学校及家庭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眼屈光生物要素监测:在市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开展了学生眼屈光生物学监测评估工作,根据学生眼生物发育状况,及时发现影响视力健康的危险因素和保护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健康评估及干预指导。目前,已建立学生眼生物、生理学监测评估档案15万余份,达到了近视防控战略前移的工作目的。
咸宁市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通过创新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构建了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与服务体系,建立了智能监测与数字化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系统平台,步入了以健康教育、管控行为为重点的近视防控模式,形成了在校严管、社会群防的工作格局。根据2022年湖北省儿童青少年视力筛查数据结果显示,全市儿童青少年总近视率为47.64%,同比2021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咸宁市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记者 江世栋 通讯员 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