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记者李嘉报道:10月8日,一名因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通力协作下,顺利完成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及支架辅助技术治疗后康复出院。
患者因突发头痛被送往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该院急诊科团队迅速启动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为患者安排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影像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初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
“这种病致死率高达50%,破裂的动脉瘤就像颅内的‘不定时炸弹’,首次出血后24小时内是再出血高峰期,一旦二次破裂,死亡率会骤升至80%以上!”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冯康结合病史与影像资料,确诊患者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结合患者病情、动脉瘤形态及国内最新临床指南,专家团队决定采用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及支架辅助技术,为患者实施急诊微创“拆弹”。
手术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资深专家马义辉教授主刀,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将导管精准送达左侧颈内动脉,由于该动脉瘤属于宽颈动脉瘤,团队启用支架辅助技术,将一枚支架精准释放于载瘤动脉,在动脉瘤颈口筑起一道“防护栅栏”。
马义辉操控着细如发丝的微导管,小心翼翼地将其送入动脉瘤腔内,依次填入不同规格的铂金弹簧圈,并通过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确保弹簧圈致密填塞、位置稳定。
历经1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动脉瘤被弹簧圈完全填塞,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彻底“消失”,载瘤动脉及远端分支血流通畅无阻,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神经外科护理团队制定了个性化康复方案,严密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者顺利恢复并康复出院。
“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脑动脉壁局部薄弱膨出形成的‘小血泡’,就像自行车内胎鼓包,随时可能破裂。”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刘晓晖提醒,动脉瘤破裂的典型症状是突发“炸裂样”剧烈头痛,常伴随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意识丧失,一旦出现此类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