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手术第二天,一下子感觉世界都清楚了,连之前看不清的两边视野也恢复了!” 近日,在通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房,患者沈先生握着查房医生的手,难掩激动。
此前,他被反复头痛、视野缩小的问题困扰许久,只能看清正前方,两侧事物完全模糊,直到检查后才确诊为颅内垂体瘤。
幸运的是,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率先在市内自主完成了高难度的经鼻蝶垂体病损切除术,帮他摆脱了病痛。
该院神经外科医生杜仲介绍,很多人第一次听到 “垂体瘤”会感到陌生,其实它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也叫 “垂体腺瘤”,简单说就是脑垂体里的某些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
脑垂体就像人体的 “内分泌司令部”,藏在颅内深处,负责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调控我们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它的位置紧邻视神经,一旦垂体长了肿瘤,随着肿瘤增大,就会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同时还可能干扰激素分泌,引发月经紊乱、手脚变大等问题。
杜仲介绍,垂体瘤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分为 “功能性腺瘤” 和 “无功能腺瘤”,不同类型症状差异很大。
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女性主要表现为月经变少、不规律甚至闭经,非哺乳期出现 “泌乳”(乳头溢奶),备孕困难或不孕;男性会出现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碍,严重时也会影响生育。
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成年人手脚变粗、额头变宽、下巴突出,还可能伴随难控制的高血压、高血糖,甚至睡觉打鼾憋气;青少年(骨骺未闭合)会出现 “巨人症”,身高远超同龄人,同时可能伴随关节疼痛、血糖异常。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典型表现为 “向心性肥胖”,肚子变大、肩膀变宽、脸变圆,同时可能有皮肤瘀斑、痤疮、脱发,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问题,这些症状容易被误以为是 “中年发福”,需特别注意。
促甲状腺激素型垂体瘤。仅占垂体瘤的 1%至2.8%,症状类似 “甲亢”,体重突然减轻、容易烦躁易怒、心跳变快、失眠,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减少或闭经。
无功能垂体腺瘤。这类肿瘤不分泌激素,早期几乎没症状,但随着肿瘤长大,会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缩小,或压迫正常垂体,导致激素分泌减少,出现性功能下降、怕冷、乏力等。
杜仲介绍,如果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不用慌,到医院神经外科就诊,通过两项检查就能初步排查。
影像学检查。首选头颅增强磁共振(MRI),能清晰看到垂体是否有肿瘤、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必要时会加做头颅 CT,辅助判断肿瘤是否侵犯骨骼。
血液检查。查 “垂体相关激素”,比如泌乳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判断激素水平是否异常,帮助区分垂体瘤类型。
垂体瘤如何防治?杜仲表示,垂体瘤虽然是肿瘤,但大部分是良性的,只要规范治疗,效果都很好,目前主要有三种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适合泌乳素瘤。如果确诊为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优先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很多患者服药后,泌乳素水平会逐渐恢复正常,肿瘤也会慢慢缩小,甚至不需要手术。
手术治疗——大部分垂体瘤的 “根治首选”。手术是彻底切除垂体瘤的最佳方式,而目前最先进、创伤最小的手术,就是沈先生接受的经鼻蝶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不用开颅,只需通过鼻腔里的自然通道,在神经内镜引导下精准切除肿瘤。
放射治疗——辅助治疗手段。主要用“伽马刀”通过射线摧毁肿瘤,一般用于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患者以及身体不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但应注意,放疗可能会损伤正常垂体组织或视神经,导致激素紊乱、视力下降,需谨慎选择。
杜仲表示,目前垂体瘤的病因还不明确,跟个人体质关系较大,很少遗传,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降低发病概率,要做好以下三点:心态好,别劳累;多运动,强体质;避辐射,少接触。垂体瘤虽然多为良性,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您或家人出现头痛、视力下降、月经紊乱、手脚变粗等异常症状,请及时就医。
(记者 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