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记者李嘉、通讯员王骁琪报道:近日,通山县人民医院联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为一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成功实施了ECMO救治技术。
据悉,这是通山县卫生健康系统首次开展ECMO技术,填补了该县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标志着通山县人民医院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11月12日晚,一名突发呼吸困难的患者被送至该院急诊科,经检测,患者严重缺氧,意识模糊,病情十分危重,被收入该院重症医学科后,在立即给予深度镇静镇痛,最大限度减少氧耗的同时,予呼吸机、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等较大力度的生命支持。
经过一晚上抢救,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血钾等危急值开始下降,但病情仍然十分危重,无法脱离ICU的生命支持。重症医学科主任郑晓军详细分析病情后提出,患者为重度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凌晨5点,郑晓军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静联系,5点20分,王静团队集结完毕,携带可移动式ECMO(人工心肺仪)出发,7点50,该县首例ECMO治疗成功实施。
在ECMO的支持下,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抢救过来,病情明显好转,顺利转运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继续治疗。
“从武汉到通山130公里,这样的生死转运救援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郑晓军表示,对于突发急症患者,长途转运需要消耗3个小时,而危重患者如果脱离高级生命支持,可能1分钟都坚持不了,以前只能直接放弃,如今移动ECMO和其他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为重症患者赢得了生机。
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原理是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过膜肺氧合后再利用血泵或体外循环机将血液回输人体,从而能够暂时替代患者心肺功能,减轻患者心肺负担。
这项技术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衰竭的终极手段,适应症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心力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等。通山县成功开展首例ECMO救治,标志着该院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新的突破。